当前位置:我读观点教育网 >> 观点

别再走弯路【职教声音】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证融通的实施对策教育部

别再走弯路【职教声音】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证融通的实施对策教育

、课证融通的内涵

“课证融通”中“课”是指课程设置、课程、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评价及课程教学过程,这句话按曾经来说确实有一些道理,这里的“证”是指由培训评价组织联合行业企业的相关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其相关标准。所谓“课证融通”是指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内容与“X”证书对应的职业领域知识技能需求相融合;课程标准与“X”证书等级所需的知识技能标准相融合,但已经不太适用于当下的时代背景,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内容对接,教育也提高了考证的资格审查门槛,教学标准与“X”证书等级标准相融合;学任务和学过程与“X”证书对应的职业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对接。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与“X”证书标准要求对接,比如英语八级证书,课程的实践环节与“X”证书对应的职业岗位实实训对接。通过学分银行进行学分积累与转化,以前学生都可以考,助力学历证书与“X”证书融合。“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现在只有英语专业的学生才可以,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培训机构的职业培训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知识技能对接,司法考试也是如此,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最公约数,规定只有特定专业才能考。如此规定是因为,让高职培养的人才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将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无法用一本证书去衡量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那门专业知识,并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等渗透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分证书只有拿到本专业学生手里才有用处,注重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素养培养。”由于证书考核标准代表着行业标准,高职院校根据证书认证标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课证融通实现学校专业课程与资格证书对接,把资格证书的标准、要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完成知识、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课证融通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课证融通模式图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证融通的策略

解决课证融通问题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专业课程和资格证书对应的职业领域、职业岗位任务和职业技能要求,以职业领域引领专业课程设置,以职业任务引领课程目标制定,以岗位技能要求作为学生实实训考核标准,以课证融通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效益最优化。

(一)以工作领域引领专业设置促进课证融通

工作领域是指工作范畴,包括工作的性质、工作的种类、工作的职责、工作的社会价值、工作岗位任务、工作技能要求及工作的待遇和发展前景等。职业教育最特点在于工作领域的明确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指向工作领域,高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取专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从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的岗位工作。因此,专业设置对高职学生的就业至关重要。以工作领域为导向设置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贴近工作领域人才需求。

首先,多元主体参与的专业设置。主要由培训评价组织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和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定期举行会议,针对和经济转型及新兴产业行业的出现,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淘汰老旧过时专业,及时增设新兴专业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使专业设置对接职业领域需求,从而增加专业的生机和活力。

其次,培训评价组织、行业、企业协同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打破职业院校作为专业设置单一主体的面。《职业教育实施方案》赋予合格的培训评价组织职业资格证书的主体地位和职责,培训评价组织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在研究发展和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资格证书,而且资格证书对应具体的工作领域,培训评价组织参与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有利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直接对接。

再次,打破原有专业设置僵化、调整滞后的面。加速专业优化整合,发挥后发优势。以开封学商务英语专业为例,根据发展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增设跨境电商专业,为此,在原来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上,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对专业招生指标也及时调整,发挥原有专业优势同时又为新专业设置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以职业岗位引领课程设置促进课证融通

职业岗位是对企业各个岗位的设置目的、性质、任务、职责、权力、隶属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任职人员的知识、技能应具备的资格条件的相关规定。与职业领域相比,职业岗位对于职业院校和学生来说更具体、更明确,以职业岗位引领课程,减少课程设置的盲目性,能够让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首先,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给予专业核心课程充足的学时和对应的学分,以激发高职学生掌握核心课程知识技能的积极性。其次,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课程设置学术,课程设置不能由高职院校单一主体完成,行业企业和培训评价组织在课程设置中的主体作用不可或缺,课程必须针对职业领域、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的技能等级水平、核心技能、综合素质和职业拓展等因素进行设置。行业企业和培训评价组织有充分的发言权。再次,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根据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可持续发展课程和前瞻性的课程在工作岗位中的作用做出适当的课时安排。最后,及时调整原有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职业岗位针对性。

(三)以岗位任务设定课程目标加强课证融通

岗位任务也即岗位职责,指一个岗位所需要去完成的工作内容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岗位是针对个人而言,是企业为完成某项任务而确立的,由工种、职责、职称和等级等元素所组成,是完成职业岗位任务需要具备的岗位技能和资质。因此,以岗位任务为导向设置课程目标,确保教学目标与完成岗位任务的要求对接起来。首先,以岗位职业道德规范来确定课程的情感价值目标,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和劳动光荣的的理念作为课程设置的重要目标之一,把工匠精神和爱国精神注入课程思政目标中,以岗位任务的重难点对应的知识技能来明确课程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以职业岗位核心任务对应的知识作为课程目标的重点,把岗位任务对应的核心技能作为课程目标的难点,对于重难点要多分配学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学和实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完成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其次,以岗位任务拓展为导向确立课程的知识技能拓展目标,在学时分配和教学方法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采取更灵活的考核评价方式,以完成课程拓展知识技能目标,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最后,以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素质要求,确定课程的综合素质目标,为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挥发展提供学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岗位工作任务中的新情况和新变化。

(四)以资格技能标准引领学生实实训助推

课证融通技能标准是根据职业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提出的综合性水平规定。它是开展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人才技能鉴定的基本依据。以资格技能标准引导学生实实训,提高学生实实训的针对性和积极性。通过实实训,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专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弥补理论学的不足,实实训的目的是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形成技术和能力。首先,明确高职学生实实训的技能目标要求,有了标准要求,学生实践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实实训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实实训的效率。其次,以资格技能标准作为学生实实训的考核标准,有了技能标准,学生实实训就有了动力和方向,在实实训中会努力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就业就有底气,就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提高实实训岗位适应性,提高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保证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再次,以职业技能标准为引领建立实实训基地,增强实实训场景的真实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实训时间和空间,以便学生在做中学、学做结合,模拟职业岗位角色、直接顶岗实实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提高。

(五)以职业标准对接课程标准助推课证融通

我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课程教学标准与“X”证书等级标准的融合是课证融合的起点。”[8]以职业标准对接教学标准,以课程为载体,将证书涉及的职业标准融入到教学标准助推课证融合。首先高职院校在课程过程中需要考虑与职业标准密切相关的“X”证书的职业标准,并把这些标准融入到专业教学标准中,实现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教学标准整合,让这两个标准融为一体”教学标准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通常以学任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以职业标准为完成任务的评价标准,把学任务融入到职业岗位任务中,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合。由于职业标准是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区分,它是按照“X”证书承载的职业标准等级设置的知识和技能点,要实现职业等级与学任务层级的融合,根据学生的学需求和学基础分级设计学任务组群,在知识和技能训练中也分初级、中级和高级,同时按照技能等级要求设置考核评价标准,满足高职学生对不同知识技能等级的需求。

(节选自《职教论坛》2021年第12期)

标签:高职院校 职业资格证书 实习



IT百科:


网者头条:


王哲博客:seo领域怎么入门seo白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