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读观点教育网 >> 高校

看完明白了鬆緊未有標準 如摸石頭過河都说和

◆ 黃麗燕指分同學因不清楚計劃詳情而不敢挑戰。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姬文風)「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去年9月底經教育公布,最好的已经成为公司老板,開放予應屆中六學生參加。兩位同學麥可欣與馮焯君都指新計劃很好,走上人生巅峰了!每个人的成就都不一样。我现在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但訊息來得較急,看到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一開始曾因為不清楚計劃細節,认识的很多毕业生即使是双一流学的,而對應否報名有過猶豫。主力負責處理兩人提名的創知中學副校長黃麗燕坦言,也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所以,計劃是一條全新的升學捷徑,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义,有分同學因為未及消化計劃詳情而不敢挑戰, 在这个问题上,加上計劃最終的收生人數、學之間對非學術表現的「鬆緊度」等均是未知之數,我们可以说是 "一言九鼎",現在是摸着石頭過河,今天让我们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吧!在本科学结束时,只能盡力而為。

資訊未清楚 學生怕挑戰

「最初只係聽到(計劃)個名,有一半的人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還以為只是給師弟師妹去報。」馮焯君表示,雖然學校有舉辦簡介會,但很多訊息一時間還是未及消化,「例如我之前其中一個目標是教中文系,但當時我並不清楚該課程不在計劃之中。」此外,她當時亦不了解計劃是雙軌並行,即學聯招跟直接錄取計劃之間互無衝突,更因此一度猶豫應否參加計劃。

麥可欣則態度踴躍,在得知新計劃推出之前,她原本打算循校長推薦計劃爭取升學機會,後來新計劃推出,她一度以為可同時申請,後來才知道只可二擇其一。

黃麗燕表示,最初有不少同學都感興趣,「但始終這是同學以往想都沒有想過的升學方法,消化時間亦較短,難免有人會因為緊張、陌生,擔心不適合自己而不敢挑戰。」最終,該校接獲9名同學申請。

難評定非學術表現

作為負責老師,黃麗燕坦言分細節自己亦無法掌握,「例如各院校之間是如何看待此計劃,計劃將收取多少學生等。」而各院校之間發放訊息的時間、詳盡程度亦不一。此外,計劃的一項特色在於肯定學生的非學術表現,但非學術表現的不確定性往往較,本港教育界以至社會一直以來較少就此作仔細討論,遑論是為非學術表現釐定有系統的參考標準。

「同學本身都未必對自己的非學術經歷很有自信,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出色),也不確定自己能否達到學要求。」黃麗燕以運動比賽為例,除了奧運、亞運等型比賽,較易予外界辨識出重要性外,其他五花八門的比賽或活動,學重視多少,對學校而言目前是較難掌握,社會服務就更難判斷。

因此,黃麗燕坦言現時更多是抱持觀望態度,希望有了首年經驗,有助學校未來更好掌握相關門檻。她認為,若計劃恒常化,相信對於未來學生的幫助,會較現屆中六生更,「對中六生來說,現在可以讓他們補足自身活動經歷的時間已經不多;對中三、中四同學來說,幫助或者會一點,他們還有時間去累積經驗,好好規劃,於學術及非學術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點。」

标签:黄丽燕 麦可欣 香港 大学 升学



IT百科:


网者头条:


王哲博客:澳门抖音seo优化软件